close
禮拜日去台北看劉鳳學博士編排的舞蹈演出。第一次到國家劇院,感覺很酷,心想台灣也有這樣的地方,不愧是台北,難怪那麼多人想到北部發展一片天地,因為套句別人說過的話:「台北是台灣唯一跟國際接的上線的地方」。現在好像不管你是唸哪個科系的,只要往台北走,就好像會學的專業些,這應該是許多人理所當然的見解。當初我也在考慮考舞蹈學校時,第一個就把北部的學校刪去,這一刪也刪了一大半,一是我本身就不愛台北那樣處處擁擠的環境,二是在台北的花費一定會讓我爹娘給累死,三是我常常在想,台灣的教育是不是就是太迫切的想去接受很多資訊,而導致忘了也很需要時間來〝消化〞這些不斷被我們填塞的資訊。

  拿一天洪康捷老師跟我說的話來講,他說現在台藝大舞蹈系的學生,一個禮拜的術科少的可憐,搞不好不到四堂〝練功〞的時間,那其他時間在幹麻?接活動、看表演,也或許還有其他跟學術有關的活動,他們不斷在接收外來的訊息,卻沒有時間把這些東西轉換在自己身上,沒有上課,沒有練功,將來也沒有東西給別人的眼睛為之一亮。

  這不是題外話,這次看的表演「沉默的飛魚」是以原住民風格呈現的作品。看完之後聽劉老師的座談會感觸之深,我覺得這才是台灣編舞家應該要看齊的。在台灣學舞的,不外乎芭蕾、現代、中國舞,有什麼東西是台灣本土的藝術文化?學畫畫的,從畢卡索到達文西,彷彿這些西方文化才是主流;學音樂的,從貝多芬、柴可夫斯基到巴哈,台灣沒有音樂家就對了?!從小學國中的地理課本中,台灣的那一章節永遠是最少的。我看在海平面上升還沒淹沒台灣之前,我們就已先被外來的文化給埋沒了。

  今天全舞蹈系都參加了「海峽兩岸舞蹈文化人類學研討會」,早上聽的演講我已經記不得那些學者說什麼了。腦子裡的字句全是其中兩位教授為下午四支舞碼所做的評論。今天演出的是在11月要代表學校代表台灣到國外演出的學校舞團,看完我雖然也在不斷拍手大叫好,舞者真的都好厲害,如此的賣力在近距離的舞台都看的到汗滴在揮撒;心裡卻有個問號:「不是代表台灣嗎?演出的舞碼也不外乎芭蕾現代,幹麻要拿別人的東西再給別人看?!是給外國人看成果驗收?」兩位教授說的正是我想說的,技巧很好大家都知道,誰不知道厲害的舞者腿可以舉多高,可以hold多久,筋有多開,重點是〝代表性〞在哪裡?〝原創力〞又在哪?藝術雖然是種非常主觀的無價資產,卻是構成一國文化中最重要的核心。學藝術的也是看個人而投其所好,但最終的目的只是一昧的模仿嗎?

  到頭來說是技巧不重要囉?不是不重要,而是必要。藝術是主觀性強烈的東西,技巧是訓練自我的要求,技巧要好是很基本的,那是平日練功而來的,別再說藝術了,台灣的現象不就一直是呈現在模仿別人的狀態嗎?雖然自己多半也是個崇洋媚外派,但在這裡想強調的是〝屬於自己的東西〞。雖然不知道我拿什麼資格去評論我看到的東西,但凡事如果都強調資格,場面話應該會充斥整個社會吧!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October 24, 2007

 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unsetmirror 的頭像
    sunsetmirror

    日落的位置‧鏡中的沉思

    sunsetmirr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